那天女儿做语文作业,其中有道题需要依据一首古诗的意境自作配画。女儿对这首诗理解得非常对,当她作画时,总感觉画得不好。于是向我求援:父亲,我总是画不好。还有这类作业要做,干脆你帮我完成了吧!
起初我动了恻隐之心,但转念一想,女儿这种只动口不动手的事已经有好多次了。有一回用硬纸版粘小轿车模型,女儿弄了半天,结果还是粘歪了。老婆看不过,就亲自动手,把那些零部件拆开细心粘好。第二天交上去后,老师给评了优。想到此,我对女儿说:发挥你的想象去画。实在不可以,可以上网查,看有没适合的配图。那怕临摹,也比父亲代作的好。
见我不愿帮忙,女儿只好埋头赶完了别的作业。接着,她上网通过百度搜索,找到了这首诗,里面果然有一幅配图。女儿根据大体的轮廓,画了梅花,还加了些冰天雪地的景物,虽然幼拙,但看起来与诗的意境比较吻合,我让她把这幅原创交给了老师。
第二天女儿回家,开心地宣布:昨天我的语文作业得了甲。老师说,有的同学的配画有父母代作的痕迹。还有些同学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,虽然漂亮,但老师都只给了乙。父亲,原来我画画还可以啊!女儿脸上漾起自信的笑,她享受着成功的喜悦。
这件事让我产生了联想,目前,父母越俎代庖的现象比较常见。在学习上,一些父母图省事,不是告诉孩子具体办法,细心解说,而是写出过程和答案,让孩子直接抄好。本来要孩子做的手工劳动,自己却亲自操作,甚至在街上买一个应对了事。如此做不是爱孩子,而是在娇惯他们,孩子也由此培养了依靠习惯。大家做父母的该放就放。你可以帮孩子一时,但帮不了他的一生。让孩子多动手,勤动脑,遇到事情亲力而为,更能够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,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快乐和成功感。